《極速100米。》以短短10秒的百米賽跑,逼問兩個最基本的問題:我們為何而活?我們該如何生活?我不認為這部電影完美,但它確實值得珍視。它不只提供娛樂,更觸及一個沉重而必要的議題——活著的勇氣。
即使有過高光時刻,終究歸於平淡
這個故事容易引起廣泛共鳴。主角小學時已是全國百米短跑第一,天賦出眾;然而他短暫指導過的一位朋友,卻很快將他超越。中學雖然獲獎無數,但因未能突破自己而喪失鬥志;成為職業運動員後表現平平,只能勉力維生。
在此過程中,他與其他選手相遇,不斷追問「你為何而跑?」與「你如何面對低潮?」每個人的「跑法」,其實都是他的人生哲學:有人把重點放在他人身上,將跑步視為必須奮力爭勝的比拼,或者為滿足他人期望、幫助他人達成目標;有人則將重點放在自己,認為跑步是自我挑戰,或單純為了享受奔跑的快感。
正如人人各有所長,也可能擁有高光時刻;然而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第一只有一個。越是自己最擅長的事,越能清楚感受到那伸手可及的距離,卻是難以跨越的鴻溝。主角與其他角色對「要活出怎樣的人生」的探問,正是故事的另一核心。
接受退步,放下執著
一位終身常勝的選手說:跑在第一與跑在最後,其實一樣孤獨,因為身邊都沒有人。他在年老、成績退步,決定引退時宣言:「將一切喜怒哀樂,濃縮在比賽的10秒內,好好享受。」這或許就是作者的價值觀:人生的意義不在結果,而在過程。我深有共鳴——活著並不是為了死後的榮耀或天堂,而是為了在這一世活得無悔。
認清現實,才能逃避現實
另一名角色長年屈居第二,他的哲學是:「先要認清現實,才能逃避現實。」他接受自己技不如人、無法超越第一的事實,把試圖打破宿命、以更強意志奔跑,說成「逃避第二的現實」。然而,電影僅以一場戲劇性的逆轉呈現:他在比賽中看見自己落後,想逃避落後的事實,竟奇蹟般反勝宿敵,奪得第一。這段情節雖然有張力,但說服力略顯不足。
我更傾向把片中的「認清現實」理解為對自己真誠——誠實面對能力與局限。真誠是一切突破的前提,但僅有認清並不足以改變命運;真正的跨越,往往需要努力、智慧與勇氣的結合。我尤其珍視拳王阿里在「叢林之戰」帶給我的啟示:他認清衰老的實況後,以非凡的策略與膽識擊敗佐治·科曼,重奪拳王腰帶;其關鍵在於把自身限制納入整體戰術,而非僅以一句「逃避第二」就能成為第一。
不思考意義,只有執念,也是一種選擇
還有一位選手,腳傷未癒、跑姿不正,卻以近乎瘋狂的執念練習。他不問意義,只沉浸在奔跑本身,喜歡讓周遭事物逐漸模糊的感覺。這種「蠻勁」少了哲思,既有著執念,又似乎放下了對勝負的執著。作者對此態度明顯嘉許:這選手稍得主角指點,便成了跑得最快的後起之秀。
我欣賞作者對「按本能生存」的讚許。不是所有人都要成為偉人;對多數人而言,三餐溫飽已屬不易。活出有意義的人生,對許多人是一種奢侈。如果有人清醒地承認「自己並不重要、人生或許沒有宏大意義」,仍選擇以本能活下去,這份清醒與坦誠,本身就是成就。就像蘇格拉底一樣,他最聰明的地方,就是「知道自己一無所知」。
當長處成為負擔
片尾曲寫道:「為何偏偏有如此麻煩而又不合時宜的長處呢?客觀看來絕望至極,絕對拿不到第一名,我明白,盡管我明白,但直覺上就是無法接受。」這段歌詞讓我感觸良多。或許每個人都有一項引以為傲的長處,但當我們發現,即使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,仍無法超越他人時,那種挫敗感難以言喻:內心會同時湧現兩種強烈而清晰的感受——因為擅長,才更明白客觀差距之巨大,知道自己技不如人;也因為擅長,才對自己更有自信,不願承認他人更強。有些人選擇引退,因為自知;有些人選擇堅持,因為自信;甚至有些人卡在兩者之間,短暫迷失自我。這些看似矛盾的態度,都源於實力,對事情才有深刻的了解,都是合理的選擇和狀態。
從右跑向左:無所謂「前進」的視覺隱喻
電影透過主角短跑生涯的高低起伏與不同選手的相遇,探索跑步的意義,並以此隱喻生存的意義,呈列各自的哲學。片中有兩處有意背離常規的處理:其一,多數鏡頭描繪運動員自畫面右向左奔跑,違反了「向右象徵前進」的慣常鏡頭語言;其二,最後一戰群雄並列、萬眾矚目,劇情理應高潮迭起,然而畫面只標示「距離完賽10秒」,鏡頭真的只有10秒就結束,甚至未清楚交代勝負。
人生就像這10秒,不會被拉長,關鍵在於你如何跑完這段時間,而非最終站在第幾。不一定要所謂「前進」:有人一味拼搏,有人只為享受過程,並無絕對對錯。作者也不告訴我們哪種價值觀勝出,而是希望我們重新審視「如何活」,並尋獲屬於自己的生存勇氣。